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本馆快讯

让高校图书馆“敞开怀抱”难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1-02-19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2月15日上午,在山东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教育组讨论会场,省政协委员、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盛振文倡议,高校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有条件的应向社会开放图书馆等资源,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土壤。(近日《齐鲁晚报》)
让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完全开放,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整体阅读习惯和人文素养,也会给社会提供出一个更大、更厚重的载德育人“平台”,上述建议的社会意义不容低估。
当前,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完全开放,主要阻力来自于高校管理者的观念。开放高校图书馆,国内已有先例。如,去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就曾宣布,容量超百万册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今后该省任何一所高校(包括高职)的师生都可以就地查看省内所有高校拥有的数字图书馆资源。上述举措令人欣慰,但推动和发端是政府部门的规定和倡导,却不是同样承担社会责任的高校。如果委员的上述提议不经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行,一些高校有没有这种自觉和觉悟?
另一方面,即使是走在前列的北大、清华等开放式的图书馆,也是有诸多限制的。除有对人员身份的审核注册之外,也要收取一定的阅读费用,这就与公众想象中的“全程”和“免费”期待相距甚远。即使是收费,又有多少高校图书馆乐于向公众开放?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校内所有图书馆对校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国外的名牌大学是经过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积淀的,其人文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观念决定“脚步”,如果不解决观念问题,这些建议落实起来将无从谈起。
最后,如果财政不拨款,这部分开放图书馆之后增加的成本和费用由谁来出?这个困难不解决,一些高校即使大胆开放学校图书馆来迎客,恐怕也有心无力。因此,要想真正让高校敞开图书馆,仅在一年一度的两会上提建议是不够的,首先政府要提倡和鼓励,其次是增加财政拨款开支。

 

2011-02-19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