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本馆快讯

《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捐赠国家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1-12-31

信息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张庶卓)在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积极协助下,《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正式捐给国家图书馆。曾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过的前辈学者孙楷第先生哲嗣孙泰来先生代表沧州南皮孙氏家族将《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捐让给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馆长在捐赠仪式上对孙氏家族的义举表示了感谢。他指出,《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是孙氏家族的传家宝。它的捐赠对于国家图书馆在补充馆藏、提供名家手迹标本与文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家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一直履行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诚挚地期盼更多的文献通过捐赠转让等形式入藏国家图书馆,更多的社会贤达加入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共同为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努力。
王蒙表示,此次捐赠活动既是对我所尊敬的前辈、我亲密的乡亲孙楷第先生的怀念,也是对他的一个安慰。孙楷第先生是中国少有的小说书目的专家,曾经担任过国家图书馆馆员。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孙楷第先生及后人把家族的东西变成民族的东西,实在是一件好事。同时,国家图书馆对这些传统文化遗迹珍惜爱护,这都是值得赞美和欣慰的事情。通过此次活动,一是怀念孙楷第先生,二是希望国图在保护发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贡献。
此次捐赠的手卷为绢本,纵31厘米,横1605厘米。汇集了明代永乐、宣德、洪熙朝一批朝廷重臣、翰苑名流、书法名家共43人题赞的墨迹,系明代文史研究、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与文献,在补充馆藏、提供名家手迹标本与文史研究方面,皆有重大的意义。卷中题赞的43人依次为:庐陵曾棨、南昌胡俨、建安杨荣、毛彪、钱唐王洪、临江金幼孜、莆田黄约仲、华亭沈粲、马伯、庐陵周述、清江张澈、会稽山人刘真、四明陈葵、吴门王进、邓时俊、壶山李基、浙人刘韶、莆昜黄察、东吴朱孔昜、临川王英、南郡杨溥、范阳邹缉、四明郑复言、庐陵陈循、三山陈仲完、云间沈度、尹凤岐、长乐李骐、泰和曾鹤龄、匡山余鼎、吉水钱习礼、舜江薛常、莆中黄寿、慈溪陈敬宗、庐陵周忱、庐陵萧时中、文江罗汝敬、四明周翰、清江廖端、萧宽、逃虚老人姚广孝、庐陵杨士奇、天台李至刚。卷后有现代著名学者邓之诚、沈兼士、黄侃的题识。
据孙泰来先生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先生得知孙楷第先生所藏《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中有姚广孝手迹,颇思一见。应郭老之请,孙夫人携手卷到大院胡同郭宅,请郭老赏鉴。郭老仔细看后,又请在座的《光明日报》记者将姚广孝题字拍摄下来。按族规,手卷由家族中有名望之人保管。上世纪30年代初,手卷交由孙楷第先生保管。手卷保存至今,已历六百年。解放后孙楷第先生曾有将手卷捐献给国家的考虑,但因种种原因未能遂愿。“文革”中,手卷一度上交学部文研所军宣队。“文革”后期落实政策,手卷才又回到孙楷第先生手中,当时他已年逾80。目睹了“文革”时期大量公私文物古籍被破坏,自己半个世纪精心收集的万册藏书散失殆尽的过程,孙先生十分痛心。他多次对儿辈说:“万一有个闪失,悔之晚矣。”虽捐献初衷未改,但捐献手卷之事,终因年老体衰等原因未能实现。近年来,经孙泰来先生与族人反复商讨,决定将手卷郑重捐献给国家,终于完成了其祖辈孙楷第先生的未竟之志。

2011-12-31
(信息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