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本馆快讯

杭州图书馆成为市民的“第三文化空间”

发布时间:2012-10-15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

 

作为杭州图书馆的馆长,回望我这十年,最大的幸福是看着杭图从一座国内比较落后的图书馆日渐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城市图书馆。
十年前,我们馆还在浣纱路,小小的一个馆,除去书库、办公区,真正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只有几百平方米。那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馆,看书要办各种证,借书证、阅览证、研究证、快借证、重点读者证,并且,办这些证都是要收费的。
经常有一些外来民工会凑近图书馆。尤其是夏天,他们在图书馆大厅里歇歇脚、洗洗手之后,很想去阅览室看看,但因为没证,被拦在了门外。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我就想,为什么不试着让他们走进来呢?于是,在2003年,我们试着推出了免证免费制度——只要你愿意看书,哪怕你是乞丐,哪怕你是拾荒者,你都可以进来。唯一的要求是,请他们把手洗干净了再阅读。
这在国内图书馆是前所未有的。当时,许多人表示不理解。有同行问:有钱为什么不挣?我说,图书馆不应该是公司。还有人担心:乞丐都进来,会不会把图书馆弄得脏乱?
事实证明,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图书馆没有乱,人气越来越旺。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们越来越有信心。也是在2003年,我们联合当时杭州地区1市5区的9个公共图书馆,推行公共图书馆借阅“一证通”工程。再后来,经过这些年的打造,形成了一个以杭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馆网络,读者可以在这些图书馆通借通还,享受近距离的服务。
读者除了阅读,还应该从图书馆获得别的什么?2005年,我到美国一些图书馆交流时,惊奇地发现,那里的图书馆居然还开讲座、办展览、开音乐会、冷餐会,甚至还举办婚礼。
我很受触动。是啊,除了阅读,图书馆还应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我们杭图也开始举办各种讲座、各种展览、各种演出、还有音乐会和电影。我们正努力把杭图建设成杭州市民的“第三文化空间”。
十年前,我曾经想象过十年后图书馆的样子,现在都有点不好意思说了。在我那时的想象中:未来的杭图能有1万平方米的面积,每天有2000名读者到馆,就很叫人满足了。而现实是,杭图有6万平方米的面积,每天入馆人数超过8000人,读者群已达50万人。
回顾这10年,杭图成功地跨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从概念上的公共图书馆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第二步,从单一个图书馆转变为一个图书馆集群;第三步,从单一文献服务转向综合的文化服务。
说到根本,杭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图的发展其实是整个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进步的结果。

 

2012-10-15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