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少敏)今日,书籍艺术题材的专业展览“脉·流”在莞城图书馆展出,此次展览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变迁,是国内首个关于书籍装帧题材的专业展览。在展览开展之前,5名中国顶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提前来到东莞,力撑传统书籍装帧设计,认为“虽然科技不断地进步,电子书越来越多,但难冲击书籍的大美”。
其中,曾经设计《毛泽东选集》、《马克思画传》等经典著作的张慈回忆说,现在很多书籍设计师利用电脑设计书籍,提高了速度,也增加了书籍多样化的可能。但是也存在不足,例如没有充分理解书籍文本,把文本与书籍的装帧艺术进行融合,也没有倾注设计师的感情。
他设计《老舍文集》之前,通读老舍的作品,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开始着手设计。“当时,一想到老舍沉湖自尽的命运,时常双眼噙满了泪水。”
来自台湾的设计师黄永松认为,现在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书籍越来越多余。他们生活在网络的世界里,成为“网囚”,每天只需要低着头面对电脑,即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再想一想,所有人都想从网上索取创意、资料,谁来完成创作、贡献创意呢?
曾多次获得“中国最美书籍”奖项的速泰熙认为,与电子书相比,纸质书更值得品读玩味,书籍除了内容之外,外表设计美也显得越来越受重视了。
记者了解到,从今日至11月17日,莞城图书馆将同时展出“1949年以来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设计家七人展”及“韩湛宁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嬗变 研究展”,共展出200多件经典的书籍设计作品,还原中国书籍的发展轨迹。市民可免费前往参观。
2013-09-17
(信息来源:南方报网)